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专章部署、统筹安排、一体谋划,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已成为时代强音。
日前,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凝聚合力统筹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下称“东职院”)党委书记司琪受邀参与“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特别策划“逐梦教育强国路 奋进发展新征程”——《教育强国大家谈》系列访谈活动,深入阐释人才培育、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的“东职经验”。
人才培育是一所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多年来,东职院立足国家所向、东莞所需、产业所急、学生所盼,着力培养崇德、笃行、精技、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形成了具有东职特色、五育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展示东莞发展成就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东职院坚持用好、用活本地区的思政资源。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大量思政元素值得挖掘和整合。
东职院通过“社会大课堂”,把“东莞东江纵队”“三来一补太平手袋厂”“高埗集资修桥”等历史故事融入思政教育当中,构建起体现东莞改革开放之美、先进制造之美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目前,学校被立项为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校和课程思政示范教学研究中心建设单位,思政课教学改革多次获评教育部重点课题和优秀案例。
二是对接东莞先进制造的莞邑工匠育苗体系。东职院锚定东莞产业发展需求,打造“1+7+2”的高水平专业群,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探索场景赋能的教学改革,推动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造,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当中。
依托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学校与华为从2015年开始共同组建维修技师班,从大一学生中遴选苗子,系统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让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与华为用工需求对接,累计培养学生近500人,大约有160名学生因表现突出留在华为工作。
三是融入东莞科技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东莞不断擦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对学校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东职院发挥地处松山湖科学城的区位优势,不断深化与散裂中子源、华中科大工研院等大院大所的合作,探索开展科教协同育人。与散裂中子源合作,学校从大三学生中遴选优秀苗子到实验室参加在岗培养,“有8名学生入职散裂中子源,其中1名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成功破解了一个技术难题,为大国重器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提高关键办学能力的“五金”建设体系。“如果学校的办学能力不强,育人体系就犹如空中楼阁,很难落地。”司琪表示,东职院的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等“五金”,都是教学的关键要素。
第一轮“双高”建设期间,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狠抓“五金”建设,取得了国规教材、专业资源库、精品在线课程等标志性教改成果国家级16个、省级136个,打造了24个省级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立项了1个教育部示范性虚拟仿线名全国(行业)技术能手,打造了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健全,东职院的育人成效也逐渐凸显。学生在各级各类赛事中成绩斐然,近三年共获得9个国赛奖项、260个省赛奖项。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留莞率60%左右,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5%。“我们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曾有一家公司的管理者表示:‘你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完全不输给本科生。’”司琪说。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广东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东莞为东职院提供了推进产教融合的政策环境,出台政策支持松山湖高新区、华为和学校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也大力支持学校在100亩新校区建设“东莞先进制造产教融合综合实训基地”,为深化校企合作“筑巢引凤”。
在司琪看来,落实产教融合最重要的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最关键的是调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要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司琪以包装印刷行业为例进行阐释。包装印刷是东莞百亿级的特色产业集群,也是东莞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重点对象之一,对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从2021年开始,学校就与中国环保包装名镇桥头镇、包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力嘉国际集团共建东职力嘉包装产业学院。
力嘉国际集团无偿提供3000平方米的教学场地,政府和学校投入超过500万元建设产业学院的配套设施和师资队伍。三方合作过程中,学校和学生的收获不言而喻,东职院的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成为省级品牌专业。对企业来说,产业学院为上下游企业员工、社会再就业人群提供岗位技能提升、创新创业、艺术文化等培训和研学服务,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知名度得到扩大,并成功获评广东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对政府来说,包装产业转型升级、技能人才留镇工作生活,都为桥头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在这种政校行企协同的办学模式下,东职院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我也相信,在全体师生不断探索下,这条路肯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司琪提到。
此外,产教融合与市场对接密不可分。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肩负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创新效能的职责。近年来,东职院结合东莞产业布局,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建设了2个国家级、7个省级、22个市级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与企业共同设立研究项目,让科研成果更具针对性。
此外,学校还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外引内培一批技术能手和科研骨干,鼓励高层次人才牵头组建校企联合、多专业融合的科研创新团队,要求老师带着任务深入企业了解需求,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目前已建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6个。
最后,推动校企供需对接,依托学校知识产权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学校科研成果库、企业技术需求库,遴选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开展技术供需对接、路演推介等活动,加快盘活库存专利。
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大力推动产教融合与市场对接的意义重大,东职院将积极与企业深度合作,并在深化教师评价改革,优化科研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东职院快速发展的过程,泛亚电竞实际上就是与东莞共生共荣的过程——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东职院;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又为东莞成为“双万”城市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要将学校发展与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首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在区域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要把握好三个方面。”司琪提到,第一,要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确定学校发展的目标方向,紧紧跟上东莞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步伐。
东莞是“双万”城市,拥有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五千亿级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朝着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目标迈进。东莞曾做过一个调研,东莞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连续六年排在大湾区地级市首位,同时东莞市重点行业企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持续提升,超六成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来自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需求一半为技术技能人才。这充分说明,东莞城市和产业的发展,都要求东职院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
第二,要对接区域发展战略,找准学校助力发展的着力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学校需要找到“区域发展需求”与“高校本职工作”的结合点。
根据东莞的发展战略,东职院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用力。一是围绕“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发力。二是围绕“东莞与千万人口共生共荣”发力。东莞人口规模庞大,本外地人口倒挂的特点非常明显,对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此,学校设立学前教育学院、卫生健康学院,开办附属幼儿园,与松山湖管委会共建科学城社区学院等等,助力东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发力。“百千万工程”是破解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大举措。
另外,东莞是一个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城市,“五外联动”在莞邑大地遍地开花,不断培育开放新动能。对此,学校在泰国布点建设“东莞丝路智造学院”、在巴基斯坦建设“中文+技能培训基地”、在英国拉夫堡学院设立教学基地,大力培养电商人才,助力东莞产能“走出去”。
第三,要对接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校服务发展的合力。“学校层面的方向定了,关键是要把全体老师拧成一股绳,让大家都往同一个方向去努力,推动各项部署落地实施。”司琪表示,这实际上是“指挥棒”的问题,要通过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指挥棒”,引导老师把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作为应尽的职责。这也是学校接下来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要扩大“五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百千万工程”等工作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引导老师把个人发展与服务区域战略发展结合起来。
职业院校如何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如何发挥支撑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近日,东职院党委书记司琪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梳理她的心得与体会。
南方日报:作为国家第一轮的“双高校”,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学校是如何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
司琪:东职院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服务学生成长、支撑东莞制造”确立为办学理念,深耕东莞先进制造的丰沃土壤,全力谋发展、求突破。可以说,东莞产业集群的特色,决定了学校专业群的特色。学校目前建有的1个国家级、7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以及1个国家骨干专业和8个省级品牌专业,基本和东莞的支柱产业密切相关。泛亚电竞在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过程中,我们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思考“建什么专业”,抓好专业群的布局优化。东莞坚持制造业立市,在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梯队,包括万亿级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五千亿级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及4个千亿级、9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我们对接东莞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持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构建了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为龙头的“1+7+2”专业群体系。
二是思考“怎么建专业”,抓好专业群的内涵建设。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探索以“五化”为特征的专业群内涵建设,这“五化”是指融合化平台、结构化团队、项目化课程、模块化教学、柔性化治理。
三是思考“建专业为什么”,抓好专业群的赋能发展。我们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最终要服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我们打造的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它精准对接东莞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与华为、OPPO等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了智能终端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载体,探索了华为维修技师岗位的双主体育人路径,为东莞华为定制化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近500人,树立了东莞华为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样板。
南方日报:“推进教育数字化”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任务之一。你如何看待高校的数字化转型,学校开展了哪些实践探索?
司琪:在这方面,我们学校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建设线上课程。开发校本慕课平台,提供2000多门在线课程资源,为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保障。
二是变革学习方式。利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我们学校是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单位,目前已初步建成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解决了一些实训教学中的“三高三难”问题。
三是赋能教学治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教学管理、资源分配、安全监控等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比如我们学校引进了智能排课系统,使用算法优化课程的安排;通过物联网技术,提高校园设施的智能管理水平,助推绿色校园建设等等。
通过这些措施,近年来学校的数字化水平得到一定提升,2022年成为国家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2023年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单位。
南方日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高校如何发挥支撑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司琪:我们都知道,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当前,东莞正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大力推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东职院作为东莞目前唯一一所公办高职院校,要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东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专业群的布局优化,要适应东莞“8+4”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服务东莞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其次是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创新,我们培养的技能人才,要能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
以上讲的是人才培养,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此外,高职院校应当聚焦应用科研,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职教领域,有个比较生动的说法,叫“立地式科研”,就是要求老师们的科研项目,能够帮助企业突破一些生产上的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能,这也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我想说的是,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高校自身变革的动力。它迫使高校不断更新育人理念、改进育人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对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